小學及一下
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
1.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
(1)唯心主義關予物質的觀點
唯心主義者從意識是世界的本原、意識決定物質根本觀點出發,認為物質是意識或精神的產物,精神是一切物質形態的共同基礎。主觀唯心主義者認為,物質是自我意識的產物,貝克萊認為,“物是觀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我國明朝的王守仁認為,“心外無物”,“意之所在便是物”等??陀^唯心主義者認為,物質是離開人,離開人腦的某種所謂精神的產物。柏拉圖認為,物質是“理念”的“影子”,黑格爾認為,物質是“絕對觀念”發展到一定階段上的“外部表現”;朱熹認為,“理生萬物”,萬物的本原是“理”等。
(2)舊唯物主義關于物質的觀點
第一,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由某一種或某幾種具體的“原初物質”構成的,“原初物質”是世界的本質。如中國古代的五行說認為:金、木、水、火、土是構成宇宙的基本元素。這種樸素的看法,堅持了唯物主義的基本方向,有其合理的成分。但它把哲學的物質范疇與具體的物質形態混為一談,而且包含著自發的、直觀的、猜測的性質,缺乏實證科學的根據。
第二,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物質觀。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把物質歸結為原子,把原子的特性說成是一切物質的特性。這種物質觀是和原子是當時科學認識所能夠達到的關于物質結構的最深層次相聯系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物質觀以一定的自然科學的材料作為根據,這同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相比是一個長遠的進步。但是,由于科學材料的不足和缺乏辯證思維,它仍然沒能科學地概括出各種物質形態最一般的特性。因而不能解釋物質世界是無限多樣性的統一,而且也無力回答來自自然科學的挑戰和唯心主義的詰難。
(3)辯證唯物主義關于物質的觀點
列寧指出:“物質是標志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它不依賴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列寧的物質定義也可以簡要地概括為: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又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存在。列寧的物質定義內容主要有三點:
?、僦赋隽宋镔|的惟一特性:客觀實在性,是多樣性的物質形態的共性,解決了物質世界是多樣性的統一。
?、谥该魑镔|是哲學范疇,物質不只是實物,物體或某些物質結構和屬性。而是一切運動的事物,是相對于意識之外而存在的一切運動著的事物。
?、鄹嬖V人們物質是可以認識的,能為感覺“復寫、攝影、反映”的東西。
列寧的物質定義包含了極其豐富而深刻的內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義。第一,堅持了唯物主義的一元論原則,反對了唯心論和二元論。
列寧的物質定義指明了物質對于意識的獨立性、根源性,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派生性,反對了唯心主義;所指明的意識是物質的產物和特殊表現,反對了二元論。
第二,揭示了物質的可知性,批駁了不可知論。
列寧的物質定義表明,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認識的東西,根本不存在不可認識的東西。這就為人們探索宇宙的奧秘指明了方向,增強了勇氣和信心。
第三,對物質世界的多樣性作了最高的哲學概括,客觀實在性是一切物質的共性。
列寧的物質定義還給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則提供了哲學基礎,給科學研究,實際工作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2.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1)物質與運動的關系
?、龠\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整個世界就是永恒運動著的物質世界。在哲學上,運動是標志著一切事物變化及其過程的哲學范疇,它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是物質的存在方式。
?、谶\動和物質是不可分的。
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與物質不可分。一方面,運動離不開物質。任何運動都有物質主體,都是物質的運動。沒有脫離物質的運動。設想沒有物質的運動,是唯心主義。另一方面,物質離不開運動。無運動的物質不能存在。設想不運動的物質,是形而上學觀點。
(2)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靜止是物質運動的特殊形態。靜止是事物的相對穩定,它根本上依然在運動。辯證唯物主義在肯定物質絕對運動的同時,并不否認物質具有某種相對靜止的狀態。靜止是相對的,它只是對某種關系而言的、是暫時的、是個別運動形式的終止。承認相對靜止具有重要意義:第一,相對靜止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條件。一切瞬息萬變,勿談發展。第二,相對靜止是認識事物的前提。如果事物的質無相對穩定,世界就無三法認識。第三,相對靜止是測量和計算運動的尺度。測量事物運動的參考系和手段都是相對靜止的,這是度量運動所必然的條件。
物質的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是辯證統一的。動非靜,靜非動,靜與動有區別,不能混為一談。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常在的,靜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暫時的。但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與靜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承認靜止,否認運動,是不動論承認運動否認靜止,是詭辯論。不動論和詭辯論都是形而上學。
3.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性
物質運動是按其固有的客觀規律變化發展著的。所謂規律,就是事物運動發展中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規律是客觀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又稱客觀規律。
(1)規律的特點
首先,規律是事物的本質的聯系。任何規律都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本質聯系。
其次,規律是事物的必然聯系。事物運動發展的規律,表示事物確定不移的必然如此的發展趨勢。
第三,規律是事物穩定的聯系。世界上的事物、現象千差萬別,變動不居,規律則是事物變化中的穩定的聯系。規律的穩定聯系特點又表現為重復性,只要具備一定的必要條件,合乎規律的現象就必然重復出現。例如,太陽系和地球的不斷運動,地球上的春夏秋冬四季變化、晝夜交替,就必然不斷地合乎規律地穩定地重復出現。
規律的上述特點是相互聯系、不可分離的。本質的聯系一一定具有必然性,沒有必然性的聯系不是本質的聯系;具有必然性的聯系一定是穩定的、重復的聯系。在同樣的條件下,時而出現時而不出現的東西,不具有必然性。任何規律在它起作用的范圍內或條件下都普遍地發生作用,這是規律的普遍性。
(2)規律的客觀性
客觀性是規律的根本特點。規律的客觀性是指規律是客觀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所以又稱規律為客觀規律。①從規律與人的意識的關系看,規律的存在和作用都存在于人的意識之外;規律和火們對規律的認識,是被反映者與反映者的關系,不管人們是否認識、是否喜歡、是否承認,它都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并發生作用。②從規律與人的自覺活動關系看,規律不以人的活動意圖和愿望為轉移,人們既不能創造規律,也不能消滅規律;相反,人們的意識和活動要受規律的支配。③人們可以通過實踐認識規律,利用規律改造自然和社會,為人民謀福利。但不能違背規律,否則必然受到規律的無情懲罰。④既要反對藐視規律的主觀隨意性和經驗主義,又要反對在規律面前無所作為的思想。人們不僅可以在實踐中認識規律、利用規律,而且可以改變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使規律朝著有利于人類的方向發展。
(3)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的聯系與區別
?、僮匀缓蜕鐣季哂锌陀^物質性,都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自然規律是自然現象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社會規律是通過人們的活動表現出來的社會生活過程諸現象間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②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具有共同性:它們作為規律都具有規律的共同特點,其存在和作用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③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區別:自然規律是作為一種盲目的無意識的力量起作用,社會規律是通過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圖的人有自覺意識的活動實現的,存在著主觀和客觀相互制約的關系;自然規律只要具備了同樣的客觀物質條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復出現,社會規律則是歷史的,在不同的社會、國家、民族以及不同的歷史階段都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人們認識社會規律比認識自然規律困難得多,一般說來,人們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少有人為因素的干擾,而對社會規律的認識,要受到社會矛盾的成熟程度、人們認識的局限性、階級的局限性、階級矛盾和各種社會矛盾的干擾和影響。
標簽: